(一)保护修复持续发力。
——海珠湿地 坚持“全面保护”,《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》颁布,设“海珠湿地保护特别规定”专章,海珠湿地“永久保护”获法制保障;委托知名湿地专家袁兴中教授团队实施生态修复,凸显岭南果基湿地特色,在保留传统果基形态基础上,打造多功能、典型性垛基果林湿地,探索形成海珠新生态智慧。
形成“科学发展”模式,构建共建共享湿地格局,实施全国湿地公园首套标准化体系建设,制定活动引入、管理标准,引进社会、市场力量,开展自然体验为主的户外活动,让更多市民畅享湿地保护红利;制定湿地公园首个系统性自然教育发展规划,开展湿地科普宣教活动。
——西溪湿地 保治并举优生态,水旅融合促发展,积极推进“保治并举,引水与自净共生,监测大数据应用与生态治理相融合”的“西溪治水模式”;进一步推进水鸟栖息地改建和水质提升示范工程,积极探索河塘连通,使自然净化后的优质水体,能源源不断通过余杭塘河流入贯通京杭大运河,打造湿地修复新亮点。
坚持“最小干预、整体保护”原则,对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和整治,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国家5a级景区底线,完整保护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,实现了生态与旅游共融,环境与品牌共享,大力促进西溪湿地健康发展,精心打造出“人民的大公园”。
——邛海湿地 将湿地保护、恢复与改善人居环境、生态环境、邛海景区基础设施相结合:
依《邛海保护条例》治湖,构建邛海生态保护法定机制;调整优化城市总体规划,突出地位,扩大邛海湿地生态保护范围,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保护、建设和利用规划体系;实施全流域生态保护、“一退、二调、三保”重点战略,周边污染威胁退出,实施生态搬迁及退塘、退田、退房还湖,调产业结构,全面降低邛海污染负荷,实施入湖河流综治、截污,取缔机动船只,对流域内的山地,实施天然林保护、退耕还林还草;实施湿地恢复、流域生态治理、绿化恢复、发展生态农业等六大生态恢复工程,着力修复自然生态岸线和鸟类栖息地。
——汉丰湖 实施了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系列创新性湿地生态工程,创建了汉丰湖湿地公园建设的四大模式:景观基塘系统、多带缓冲、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滨湖消落带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优化、三峡库区湿地公园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协同共生,其中消落带湿地基塘工程,被誉为具有创新性的多功能湿地生态工程。
逐步形成了4级水源净化体系及4级治理模式 ,实现了湿地植被的全覆盖,扩展了野生动物立体生存空间,构成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,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——富锦湿地 聘请英国wwt专家高标准规划,完成旅游与游客管理计划编制,实施工程水利建设,修筑了6处闸门,对入园水体进行逐级净化。
——沙家浜 十分重视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和营造,将水域清淤产生的淤泥排入池塘营造浅滩生境,捆扎芦竹营建浮岛生境,开挖生态河道,建立防护林,加大缓冲区域,减少人类干扰,给鸟类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。